|
99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卷
考生答题失误分析(一)
编者按:2000年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即将开始,考生们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从本期起,我们将开辟“考研冲刺”栏目,陆续刊登与考研有关的文章。该栏目将先刊登1999年研究生考试政治、英语、数学三门课程考试的试卷失误分析。同时我们也随时关注2000年考研的最新动态。
从对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科目的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现就单选题、多选题、辨析题、论述题这几类题型中考生的答题失误作一分析。
一、文科试题
第2题(单选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考生答题失误大多是选了A。原因是对意识的本质没有很好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选项D反映了意识的本质,因而是正确的。但选项A把意识说成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是不正确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产生过程离不开人脑的生理过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脑只有对从外部世界中、从实践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后才产生意识。
第5题(单选题):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考生答题失误大多是选了C。原因是混淆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两个概念。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区别在于:超额剩余价值反映的是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生差别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反映的是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自身的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发生变化的关系。把握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就能根据题意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17题(多选题):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排列而成的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E,考生答题失误大多是多选了D。原因是对题干上要求回答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因为D项只是正确回答了物质自然的构成内容,而并不是对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关系从哲学意义上作出的判断。
第18题(多选题):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C、E。考生答题失误表现为多选了A,少选了E。原因是对提高资本周转速度会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没有切实掌握。多选了A,是没有把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区别开来。剩余价值率是指资本一次周转过程中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不涉及到周转速度的问题。周转速度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因此,提高周转速度影响的是年剩余价值率,而不是剩余价值率。少选了E,是没有搞清楚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特点。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与使用无关的,周转速度慢并不能减少无形损耗。而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就能使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快资本的折旧和更新,从而减少资本的无形损耗。
第23题(多选题):价格体系的内容包括A.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B.批零差价关系C.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的关系D.地区差价关系E.季节差价关系。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D、E。考生答题失误表现为多选了C,少选了B、D、E。原因是对价格体系的概念不清楚。价格体系是指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和同类商品的差价关系。B、D、E是具体化了的差价关系。而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是属于定价体制的问题,不属于价格体系的范畴,因而是不正确的。
第30题(辨析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该题的答案要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应该承认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二是应该指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导致的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三是必须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转变发展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考生答题失误表现为没有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去分析原因,没有从经济发展观念上找问题,没有把它与当前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之所以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有:第一,在进行辨析时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即不能把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果有了这一明确的观点,整个分析就可以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从而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第二,在进行分析时,没有与当前强调的转变发展观念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把握住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整个问题的回答就基本达到了要求。
第34题(论述题):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该题的答案要点包括:一是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二是如何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考生答题失误主要表现为没有把回答的重点放在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是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又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应该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这一问题。考生之所以出现失误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学习十五大的报告,对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没有准确掌握。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加强。三是公有制经济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四是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如果考生没有重点分析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上述内容,而在其他方面答了很多,就偏离了答题的基本要求。
(摘自《中国考试》,同济大学 顾钰民)